多數採權衡說,即依本法第158之4條規定:「除法律另有規定外,實施刑事訴訟程序之公務員因違背法定程序取得之證據,其有無證據能力之認定,應審酌人權保障及公共利益之均衡維護。」並依立法理由中所明列之具體標準,而判斷是否有證據能力。

https://bit.ly/3U8xAXl

「刑事訴訟法第一百條之一第一項固規定訊問被告,原則上應全程連續錄音;必要時,並應全程連續錄影;同條第二項亦規定「筆錄內所載之被告陳述與錄音或錄影之內容不符者,除有前項但書情形外,其不符之部分,不得作為證據」。同法第一百條之二亦準用同法第一百條之一規定。考其立法目的,在於建立訊問筆錄之公信力,並擔保訊問程序之合法正當;亦即在於擔保犯罪嫌疑人對於訊問之陳述,係出於自由意思及筆錄所載內容與陳述相符。故司法警察官或司法警察詢問犯罪嫌疑人如違背上開規定,其所取得之供述筆錄,究竟有無證據能力,原應審酌司法警察官或司法警察違背該法定程序之主觀意圖、客觀情節、侵害犯罪嫌疑人權益之輕重、對犯罪嫌疑人在訴訟上防禦不利益之程度,以及該犯罪所生之危害,暨禁止使用該證據對於抑制違法蒐證之效果,及司法警察官或司法警察如依法定程序有無發現該證據之必然性等情形,本於人權保障與社會安全之均衡維護精神,依比例原則,具體認定之,而非即認為無證據能力。」最高法院98年度台上字第6662號刑事判決參照。

https://bit.ly/3tSy4pY

「刑事訴訟法第一百條之一第一項前段規定:「訊問被告,應全程連續錄音」,旨在以錄音、錄影作為上開合法訊問及公信力之證明,屬舉證責任問題。倘欠缺全程連續錄音或錄影之內容,無論係因未行錄音、錄影,或因操作機械(器)不當、設備不良、保存不善,致事後無法勘驗者,應由檢察官負舉證責任,以證明原陳述之任意性及內容之真實。」最高法院98年度台上字第4173號刑事判決參照。

補充

學者多數說:

採不利推定說,認為第100條之1第1項規定之立法目的在於擔保被告自白出於任意性,若有所違反即可推定被告自白不具任意性,依本法第156條第1項反面解釋而無證據能力。但若檢察官能舉出反證推翻上述不利推定,證明被告出於自由意志,則有證據能力。

 

arrow
arrow

    陳沛加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