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記憶往往容易與現實偏離,因總是傾向記住美好的,忘卻不愉快的,我希望能在我還有印象時候盡量以客觀的方式回憶。

為何是以104年至今作為時間區間?因為104年中大約是房市這波的高點,而這幾個月的買氣與買方追價的力道,又讓我有了104年那時候的感覺。

若是以我所在的中正、大安區,大約在104年初突然有一波很強的買氣,當時有沒有什麼新聞或是利多的發酵,我已經忘記了,只記得雖然那時候有奢侈稅或是有房地合一稅準備上路,但基本上沒有什麼人是看空房市的,就是很像說買方都知道房子這幾年已經漲很多,但在低利的環境下,大家總認為房子未來還是會漲,只是可能不會像過去低基期漲得那麼快也可能因為已經漲了十幾年,很難想像房價原來是會下跌的。

從104年漲到了105年,因為去年的那波大約有漲了10%,所以成交量有稍微降低,但價格一樣持續在高檔,這時候對仲介來說是比較辛苦的,因為價格一旦上去了,買方如果不願意追價,就會變得很難成交。

印象中這樣成交量減少,而價格不變的情況下,大約有持續快一年,低總價標準型的產品一樣很快賣掉,但非主流的產品開始有點難成交,某些高總價屋主開始覺得去銷售天數過長,開始有些鬆動。

而從106年至107年底是我這輩子第一次遇到房市下跌,話說從我99年進入不動產以來,永遠屋主都是獲勝的一方, 撐久就是屋主的,很多時候遇到不理性的屋主,就是硬要比正常行情賣高出兩到三成,仲介只是簽回來當庫存的委託,因為市場上漲,幾年後超出行情的物件也變成正常行情,最後也都還是賣得掉,那時候我們看投資客賺錢會覺得市場根本沒有邏輯可言,常常一間房子,五年內轉手三次,一次比一次高,連當初賣掉的投資客都傻眼,早知道就不要賣了,反而賺更多,還記得跟一個投資客聊到的案例是,他在同安街的一棟公寓,他買不到20萬,大約三年後轉手,一坪賣4x萬,那時候買房子是可以不用自備款的,投資客心想創了區域天價,結果沒想到過了幾年那房子又轉手賣到了7x萬,真的沒有人想的到,從民國九十幾年房價真的就是這樣漲的。

而很多買方看了兩三年,結果房價已經漲了30%最後也索性放棄買房,當然也有少數還是忍痛買下去,因為氛圍就是房地產不會跌,尤其是身處市中心。

而在這時候出現了轉變.....

慢慢地大約從106年開始,以往只要有屋主願意行情賣,條件不好的房子,不用幾天就可以找到買方,開始變成屋主願意市價賣,如果房子條件不好,好像買方接受度也不高,到如果不低於實價登錄價位也沒有人要看,甚至出價,但是這個過程是一個很漫長的過程,那時候多空激戰,基本上如果不是每天在市場感受市場變化的從業人員,單看新聞,根本感受不出來這種些微的變化。

舉一個實際的例子,在東門站的臨沂街公寓,同一條巷子公寓二樓還是可以賣到80萬(公寓二、三樓物件的上市量,是判斷一個市場好壞很重要的指標,基本上一個商圈可能上市不到一間),但是公寓五樓可能60多萬都不一定賣得掉,產品好壞的去化時間開始拉的很大,市場好的時候,甚麼案子都賣得掉而且都很快賣掉,但氛圍開始轉變後,高總價的案子與條件差的案子買氣是幾乎趨近於0,這是我觀察到第一個最重要的變化。

然後開始慢慢影響到連好的案子,價格都必須要些微的修正才賣得掉,而條件差的更是乏人問津。

過去仲介是只要有案子就接,也都不用跟屋主議價,因為房子真的只要賣久了就賣得掉,甚至成交連仲介無法相信的價格,笑說哪來的傻買,到現在開始會挑案子,因為知道屋主開高價,也不會有買方來看,只是浪費自己的時間,而屋主心態如果還期待可以賣高於市場行情的,仲介基本上都是冷凍起來,而過去市場上的投資客也逐漸的消失,因為發現原來進的案子賣不動了,連帶的也沒有辦法購買新的案子。

但為了怕大家對市場下跌有誤解,我覺得有必要加以補充市場是怎麼下跌的:

屋主在這時候賣屋會遇到說怎麼房子賣了半年一年還賣不出去,這時候屋主的信心也開始動搖(很多人以為仲介可以靠嘴巴讓屋主降價,基本上不可能,大多數的屋主一輩子就那一兩間房子,而時間才是能讓價格鬆動的催化劑),此時屋主有兩條路可以走,一、再考慮降價試看看。 二、不賣了,等市場好再賣,先出租,或是如果有需要錢再跟銀行貸款出來。

買方會覺得房價根本沒跌的原因就是在這裡,因為市場上有八成以上的屋主都選擇不賣了,僅有不到兩成,願意慢慢割肉降價,那時候買方會有這樣的疑惑?我只比實價登錄的價格出低於5%結果怎麼都沒有買到,房價真的有在跌嗎?真的有在跌,但是100間房子真的願意低於實價登錄賣的房子很少,真的很少,你好不容易看到一間喜歡的,屋主不願意讓價賣,就是不會成交,就不會有成交價的出現。

這就是低利率最大的問題,他讓屋主凹等待市場回來的成本變很低,除非我非賣不可,要不然很少屋主願意賠錢賣,即使他可能也知道他買的價格這幾年可能回不去了,但他就是寧願出租等解套。

這時候對於真的需要用錢的屋主就真的影響很大,房子的變現性很低,可能要低於實價登錄10%才會有買家接手,如果不是主流產品,甚至20%都不一定有買家接手(我所處的區塊房價動不動就是一房1000萬、兩房兩千萬、三四千萬的老公寓很稀鬆平常,其他區塊我不確定是否是這樣的情況)。

這時候買家的量是大幅減少的,願意出價的又更少,通常出價的模式是實價登錄100萬,從85萬開始出價,然後又有很少部分的屋主願意成交,所以看到實價登錄成交價是下跌的,但是買不到這樣價格。

(很多人都搞錯了,實價登錄的最大作用是助漲助跌,很多人還天真的以為今天社區行情100萬,買方願意用100萬,賣方願意用100萬賣,實價登錄對價格穩定根本起不了什麼作用。)

這時候對仲介來說是最困難的時候,因為成交量極低,市場有如一灘死水,買賣雙方很難有交集,很多從業人員都是在這時候離開。

情況大約到了107年底,開始發現願意讓價的屋主大約在這一兩年都被成交了,買方也開始慢慢增加,價格好像下不太去,雖然交投還是不那麼熱絡,但開始成交量有放大,至於成交價的部分,剛需的產品(新婚、兩房)開始有些微漲幅,但大坪數的非主流產品買氣一樣沒什麼起色,市場的分歧越來越明顯。

這樣逐漸熱絡的市場(剛需低總價的產品一直在加溫緩漲,大坪數、非主流買氣普通),慢慢地慢慢地持續到109年(今年)3月左右有非常明顯的變化,除了三月因為股災與疫情不確定市場因素外,很莫名的從四月開始的買方突然大量增加,一個月比一個月好,不只低總價,連非主流的產品去化速度都非常快,很多案子上市一兩天就賣掉了,而且成交都是創社區近期高價,短短幾個月的時間,已經把過去三年(105-107年)的跌幅吃掉,甚至已經超越了104年的高點,舉例來說,過去在古亭捷運周遭還有機會找到1000萬內的公寓,現在好像沒有1500萬已經很難找到物件了,如果預算只有1000萬以經要到中正靠萬華那邊才有機會;幾年前要找到中正國中設籍1000萬預算的套房,好幾個社區都還能有物件可以選擇,現在如果沒有1300萬,基本上已經沒有選擇的機會。

這時候實價登錄又發揮它的功能(助漲助跌),當買氣來的時候,參考實價的買方,會一筆一筆的價格往上墊上去,但對大部分剛開始看屋的買方而言,若要出價會拿過去這一兩年平均社區的單價去出價,這時候這樣的出價方式又開始買不到房子了,因為實價登錄有時間差,最近這幾個月成交價都在區間上緣甚至創高,甚至這幾個月會讓人有不到半年房價上漲10%以上的感覺。(房價與股市最大的差別在於股市通常上漲的時間很長,但股災來的修正可能短短幾個月;而房價的修正時間很長,但買氣一來了,往往一兩年就可以把漲幅走完,過去在書上看到沒有感覺,而現在實際上有真正這樣的體會)。

而現在已經很少遇到年輕人靠自己在市中心買房子了,取而代之越來越多是父母幫小孩購置房產,沒辦法,一個上班族的收入極限差不多就這樣,兩夫妻正常會賺錢收入給你算一個月15萬好了,2000萬大約就是可以負擔的極限,但2000萬很難有買方看得上眼的房子,最後就是選擇不買或是開始往外圍找,更不用說結婚生小孩的開銷,資本主義發展到後來就是這樣,這是心中最大的感慨。

當然房市空頭主義者會認為少子化,房價怎麼可能上漲,但我看到的事實就是房價即使不漲,也很難下跌,利率是最重要的因素,現在利率只要1.2%多,等於借1000萬一年的利息不到13萬,學者總喜歡找理由去分析市場狀況,但很多時候市場是無法分析的,要不然怎麼會有台股從8500漲到13000,時間僅用了短短4個月,如果這時候看股市不順眼的去放空,也許到最後你看對了,但你根本撐不到那時候。

而這樣的情況何時會走到盡頭,我也蠻好奇的在旁看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陳沛加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